日前,3位高齡老太太髖部骨折患者在家屬陪同下先后離開骨一科病房,其中兩位已經可以部分負重下地行走。有誰能想到,在兩周前,她們都還一動不能動地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呢。
老年人由于骨質疏松的緣故,往往受到輕微外力如跌倒、墜床等,髖部很容易出現(xiàn)股骨頸骨折和粗隆間骨折,在醫(yī)學上稱為:髖部骨折。髖部骨折是老年患者常見的骨折,一旦發(fā)生往往致殘,致死率高。西方學者把“老年性髖部骨折”很形象地稱之為“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”,顧名思義,即髖部骨折很可能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骨折,因為許多老年人將會因為骨折而失去生命。而且,髖部骨折造成的劇烈疼痛、關節(jié)活動障礙,使患者喪失了站立、行走能力。大多數(shù)老年性患者不得不長期臥床治療,而長期臥床對老年病人來說,很容易引起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的減退,發(fā)生墜積性肺炎、褥瘡、泌尿系結石、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、肺栓塞等并發(fā)癥,極易威脅到老年性患者的生命。自2010年至今,衡水市第五人民醫(yī)院骨一科已成功為200余例老年髖部骨折病人解除疾痛,并恢復正常生活。他們用實際行動打破了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的魔咒,彰顯了衡水五院骨科團隊的科技實力。
如何打破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的魔咒,是擺在骨科醫(yī)生面前的一道難題。為攻克這道難題,多年來,衡水市第五人民醫(yī)院骨一科在科主任、主任醫(yī)師耿博民帶領下,本著“科學求實、奮進、發(fā)展”的思路,積極打造骨科科技團隊,并注重人才梯隊建設??剖叶ㄆ谶M行培訓,參加學術活動,每年選派一名醫(yī)生到北京進修,偕相關科室一同開展對于老年髖部骨折的個體化手術治療,技術不斷提高,知名度不斷擴大。他們破解出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魔咒的最佳答案,即:通過簡單、快捷、有效的手術,使髖部骨折重新復位,堅強固定,或者人工股骨頭置換,使患者盡早的站起來,活動起來,減少長期臥床并發(fā)癥,延長老年性患者的壽命。這個最佳答案,得到業(yè)內同行和廣大患者的一致贊同和歡迎。
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,往往合并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疾病等合并癥,手術風險大,許多醫(yī)院都對這些老年患者敬而遠之。這些老年患者往往只能在家里或者護理院里養(yǎng)病,等待他們的往往是一個個難以逾越的并發(fā)癥。在臨床實踐中,我院骨一科與內科、麻醉科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圍手術期的協(xié)作團隊,從術前評估、術前營養(yǎng)、術中維持、術后恢復、術后功能鍛煉給予老年患者全面的治療,使老年患者都可以帶著病痛來,輕松康復回家。
在救治中,他們對每一位患者反復認真進行病情評估,積極與患者及患者家屬溝通配合,為每個人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,有的高難度手術僅僅用時40多分鐘,術后第三天老人就可以半坐著吃飯,5天就在子女的陪同下坐著輪椅在花園中兜風,術后1周就扶著助步器緩慢地行走了。很多老人激動地說:“是衡水五院的醫(yī)生們救了我的命。”
專家建議:對于老年人出現(xiàn)髖部骨折后,應該積極爭取盡早手術,爭取患者盡早活動,減少長期臥床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,使他們能夠再次恢復正常生活,打破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”的魔咒,獲得一個幸福的晚年。
病例鏈接:李奶奶87歲,在自己家院子不慎摔倒,左側髖部腫脹、疼痛、不能站立、不能行走,急診由家人送往衡水市五院,接診的是武汝松醫(yī)生。武大夫檢查患者發(fā)現(xiàn)左側下肢短縮外旋畸形,經拍片檢查確診為“左側股骨頸骨折”。經詢問病史患者糖尿病史二十年,平時控制不好,高血壓冠心病十余年,入院后檢查空腹血糖19mmol/L,嚴重超出正常值,并伴有低鉀血癥,血氣分析顯示低氧血癥。骨一科全科進行病例討論,綜合評估論證后,由耿博民主任定結論手術治療。方案確定后,武大夫每天請內科醫(yī)生會診三次,采用胰島素控制血糖,每天注射四次,檢測血糖六次以上;內科高淑彩醫(yī)生每天三次觀察病人變化。為了給病人做好術前準備,調整好血糖、血壓、電解質,武大夫上夜班、下夜班、休班都守在病人身邊。在大家共同努力下,經過六天時間,病人血糖、血壓接近正常,心肺功能達到手術要求。經麻醉科張穎輝主任會診、制訂全麻方案,入院第七天順利完成髖關節(jié)置換術(圖一手術前、圖二手術后。息子龍 攝)。手術四十分鐘,出血五十毫升?;颊呷旌笤诜龉障滦凶?,五天后可以脫拐行走,術后一周出院。
對于老年性粗隆間骨折患者來說,最佳的治療方法是采用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針固定手術。該手術時間短,大約一小時;手術切口小,大約5厘米左右;出血少,大約20毫升左右,術后1天即可在床上坐起、屈伸腿、翻身、側臥等活動。79歲的張奶奶在居室內摔倒造成左側粗隆間骨折。入院后第二天給予骨折復位髓內針固定手術,術后恢復很好。至今術后已經隨訪1年,老人在家行走自如。